佛帐潮绣凸浮双龙耳帐,慧宁法师与岭南非遗的千年对话
在岭南文化的瑰宝长廊中,潮绣以其立体饱满、金碧辉煌的独特工艺闻名于世,而“佛帐潮绣凸浮双龙耳帐”作为这一技艺的巅峰之作,不仅承载着宗教艺术的庄严肃穆,更凝结了潮绣匠人“以针代笔、以线为墨”的匠心,当这件作品与慧宁法师的佛缘相遇,便成就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
潮绣佛帐:千年技艺的立体史诗

“凸浮双龙耳帐”是潮绣中罕见的立体绣精品,其以蚕丝为底,金银线盘绕,采用“垫高绣”技法,使双龙纹样跃然布面,鳞甲分明,须爪飞扬,龙目以珍珠缀饰,龙身辅以彩绒勾勒,远观如腾云驾雾,近触则凹凸有致,帐顶垂落的璎珞流苏,更以“打籽绣”密织成百上千个结粒,暗合佛教“一花一世界”的禅意。
这件佛帐的诞生,需历经画稿、扎架、铺棉、盘金、缀珠等三十余道工序,老绣娘需在放大镜下每日工作十余小时,耗时三年方能完工,其工艺之繁复,恰如《华严经》所言:“于一毫端现宝王刹,坐微尘里转大法轮。”
慧宁法师:古法传承的当代守护者
慧宁法师作为岭南佛教界的代表人物,自幼结缘潮绣,其母为潮州绣庄传人,法师少年时便常在绣绷前观摩,耳濡目染间悟得“绣佛即修心”之理,主持寺院后,他力主以潮绣重现敦煌藏经洞遗失的佛幡纹样,并亲赴潮州拜访非遗传承人,促成“凸浮双龙耳帐”的创作。
法师曾言:“潮绣的‘凸浮’不仅是工艺,更是破执的隐喻——众生本具佛性,只因无明遮蔽而不得显现。”在他倡议下,寺院开设“潮绣禅修班”,信众以刺绣修习止观,一针一线间体悟“制心一处”的禅悦。
非遗与佛法的共生之光
这件佛帐的珍贵,更在于其文化象征意义,双龙拱卫的纹样,融合了中原皇权图腾与潮汕民间信仰;帐角“海水江崖”刺绣,暗喻佛法普度众生的恢弘,慧宁法师将其悬挂于大雄宝殿梁间,每逢法会,烛光映照下金龙流光溢彩,恰似《法华经》中“六种震动,雨曼陀罗华”的殊胜境象。
当代非遗保护中,宗教艺术往往面临“技艺存续”与“信仰内核”的双重挑战,而慧宁法师以“艺道合一”的理念,为潮绣注入鲜活生命力——每年佛诞日,寺院举办“金线祈福”仪式,信众可将心愿绣入佛帐衬里,使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信仰载体。
从唐代潮州开元寺的绣经帷帐,到今日“凸浮双龙耳帐”的华彩重生,潮绣与佛法的因缘已绵延千年,慧宁法师的践行证明:非遗的传承,既需匠人之手,更需慧心点化,当金线在光影间闪烁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艺的奇迹,更是一个民族对美与信仰的永恒追求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